English

游离与坚守

1998-05-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当年从北大荒兵团回到北京后,邹静之刻苦练过10年意大利美声唱法。25岁到35岁,那10年他认为自己什么都干不了。他父亲说,如果你把学声乐的心用在学别的事情上,恐怕早就成功了。

从去年起,一部叫《康熙微服私访记》的电视连续剧在全国各地及海外纷纷上演,收视率极为可观。一时间好评如潮,声誉鹊起。恐怕让人难以相信,这样一部电视剧,却是一位诗人创作的,作者就是邹静之。

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作为诗人,他除了写诗,还写散文,很早就得过“萌芽文学奖”;还写小说,仅《骑马上街的三哥》一篇就得过两次“人民文学奖”;还写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大受欢迎即是明证;还写歌剧,取材于南唐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的歌剧《夜宴》不久将在伦敦上演;还想写话剧,目前已列入创作计划。

“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有能力的话,就应该充分发挥出来,艺术家兼涉其他门类的比比皆是,像戈蒂耶、叶甫图申科都导演过电影。这次搞电视剧,我感觉语言、结构都对我的文学创作极有帮助。”至于散文,“我愿意借用布罗茨基的一句话:散文是一个糟糕的必需品,但对生活有帮助。我一般不写,但写的时候认真地写。”邹静之一直视之为自己写作随笔的一个准则。

《康熙微服私访记》大获成功,追溯其创作的原因,除去生活的因素之外,邹静之说,更重要的是,他愿意向它挑战,“我想试验一下我是否能够写出一部让知识分子和老百姓都愿意看的电视剧。”事实上,他想到的也做到了。这部电视连续剧打破了许多老百姓的生活习惯,该遛弯儿的不遛弯儿了,该聊天儿的不聊天儿了,静坐电视机前,专等“康熙”出现。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著文称这是“一部极具现实意义的古装片”。

诗人写电视剧,起初诗界有些人不理解,认为这对诗歌可能是一种损害。邹静之说:“如果真是这样,只能说明:一,这个人不够开阔;二,稍嫌脆弱。其实,这没有什么损害,只有帮助。”拉缪有一句评说夏多布里昂的话:“一个人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他想成为什么。”尽管邹静之在各方面硕果累累,但他一直介绍自己是个诗人。他一直在《诗刊》工作,还参加或主持了不少诗歌朗诵会。“诗歌永远包容我、滋养我,我永远不会离开她。”

近年来,邹静之接二连三地出版了诗歌、散文、小说集,近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风中沙粒》更是引人注目。正如花开是对季节的回应,邹静之的丰收也是10多年来积累的结果,他坚持天天写作,和老舍一样。一个心中有诗的人,一个善待生活的人,生活将赐福于他。

邓凯 文宫苏艺 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